
41.2万年前重庆股票配资,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大地上,“和县人”在龙潭洞繁衍生息,留下了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古人类遗存。
半个世纪以来,和县猿人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首次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的奥秘,诞生了“和县人”这一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2025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启动和县猿人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
今年10月,和县猿人遗址2025年主动性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召开,首次发布了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沉寂已久的和县猿人遗址再度成为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声惊雷
“和县人”横空出世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南临龙潭河,北靠汪家山。1973年寒冬,当地村民在修引水渠时,在山坡北崖边爆破意外炸开了一处洞穴,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揭开了一段跨越数十万载的人类演化密码。
展开剩余91%● 和县猿人遗址航拍
● 和县猿人遗址近景
● 前期和县猿人遗址发掘区布放场景
● 前期发掘现场场景
1980-198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部门等联合对和县猿人遗址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共出土古人类化石15件,包括头盖骨1件、头骨碎片2件、1件附带有2颗牙齿的下颌骨残片、11枚单个牙齿,代表了6个以上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其中,出土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和县人”。研究表明,这具头骨属于20岁左右的男性,眉脊发达、额骨低平,兼具北京猿人的原始特征与更进步的演化痕迹,颅容量达1025毫升,介于爪哇猿人与北京猿人之间,填补了安徽古人类化石发现与研究的空白,为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提供了关键实证,是目前我国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1988年,和县猿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遗址。
● 和县博物馆珍藏展出的和县猿人头盖骨(复制品)
● 和县博物馆珍藏展出的遗址出土动物化石
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贾兰坡院士赞誉这一发现为“科学上的珍贵”,指出其完整性在同时期古人类化石中仅北京猿人可与之媲美。安徽博物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郑龙亭1981年曾来到这里,跟随贾兰坡院士一起参与考古发掘,“这是一块洞穴,文化层堆积也就在0.7-1米厚,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和很薄的文化层发现了这么多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等,应该来说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古人类遗址中都是罕见的。”
● 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
● 和县猿人遗址发现的右侧顶骨碎片
● 和县猿人遗址发现的牙齿化石
多项首次
和县猿人遗址又有重大新发现
初冬时节,寒意阵阵,汪家山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和县猿人遗址护坡防护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今年主动性考古发掘主要是配合和县猿人遗址护坡防护工程开展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和县猿人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董哲谈及这次考古发掘缘起时说道,“我们也想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找到更多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和骨制品,解决遗址年代与和县猿人的行为适应模式,弥补多年前发掘留下的遗憾。”
● 和县猿人遗址2025年发掘场景
国家文物局批准和县猿人遗址2025年的考古发掘面积为35平方米。董哲将发掘区域从西向东依次分为A、B、C、D4个区域,并在D区作了重点发掘,新出土了2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其中1枚右上颌第三臼齿化石,是该遗址迄今首次发现的这一解剖学部位古人类化石。至此,“和县人”化石累计发现数量增至17件,为直立人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实物素材;同时首次发现并确认了直立人制作的石制品,出土大量带有加工、使用痕迹的骨、角、牙等制品。这些器物制作精致,部分骨器边缘经过反复修理,显示出晚期直立人具备较高的制作水平和行为能力。
● 和县猿人臼齿化石
● 发掘出土遗存和堆积物
“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遗址原生地层剖面,使得这个遗址首次能够以一个直观的方式展示比较完整的地层堆积序列。”董哲表示,地层剖面将永久保留下来,为后续考古研究、科普宣传和游客参观提供便利。
● 首次完整揭露并展示的遗址原生地层堆积剖面
科技赋能
让世界更好了解“和县人”
从人工清理到科技勘探,现代科技正为和县猿人遗址研究注入强劲动力。此次发掘把20世纪80年代发掘区纳入统一坐标系,整合了铀系法测年、电子自旋共振、释光等多种先进测年技术,通过多技术交叉验证,有望为确定遗址确切时代提供更为可信的年代学数据,弥补此前研究的技术局限。
● 发掘、全站仪测绘、室内三维扫描骨器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应用孢粉分析、动物牙齿同位素测试、堆积物脂类生物标志物检测等现代科技研究手段,组建了年代学、动物考古、古生物、古环境、旧石器、古人类等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和县猿人行为模式、遗址地貌特征及演化成因、动物粪便化石研究等。”董哲表示,更多学科的参与、更多现代技术、考古方法的赋能,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考古新成果。
● 新出土的碎骨片和胶结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长期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更新世环境与人类演化研究,对下一轮和县猿人遗址考古发掘充满期待。“现代技术和系统发掘,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重要发现,对于揭示‘和县人’怎么生活、用什么工具、生活在什么环境等这些未解之谜有重大意义。”
未解之谜
等待持续性考古发掘揭晓答案
尽管此次发掘成果丰硕,但“和县人”身上仍有诸多未解之谜,吸引着考古学家持续发掘探索。最受关注的是“和县人”的真实样貌,在和县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全息影像与头盖骨化石复原的“和县人”“面对面”,但由于迄今未发现面部化石,目前的复原形象仍为推测,若能在后续发掘中找到面部骨骼化石,将为精准复原其容貌提供科学依据,让世人真正“看清”这位远古先民的模样。
● “和县人”复原图
● 和县博物馆模拟古人类生活场景
遗址的确切年代仍是核心学术悬念。现有数据显示“和县人”生活在距今30万至41.2万年之间,若能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精准定位,将为验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提供关键支撑。此外,“和县人”的行为适应模式、与伴生动物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仍需更多的考古证据来解答。
董哲介绍说,虽然此次发掘揭露出部分龙潭洞洞壁与洞底遗存,为探究洞穴原始形态、分析遗址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但龙潭洞洞口朝向、洞穴走向及范围等信息目前仍不明确,这些未知领域将成为未来主动性考古发掘的重点方向。
随着和县猿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有关“和县人”的未知与猜想有望找到答案。
==
来源 |和县发布
责编 |王开心
二审 |赵欣欣
三审 |陶凌
r重庆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东方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