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罗振宇在2024-2025年跨年演讲中疾呼“在老龄化趋势下把每个行业重新做一遍”时,中国正站在一场深刻的人口结构变革关口: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首破3亿,占比达22%,65岁及以上人口超2.2亿,占比15.6%;预计25年后,每两名65岁以下劳动人口需赡养一位老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旭、吴红梅所著《你好,未来的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25年)的出版,恰如一把钥匙,为普通人打开了理解养老金融、规划百岁人生的大门。这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工具书,跳出“养老只是老年人的事”的传统认知,以全生命周期视角重构养老金融体系,既为个人财富规划提供清晰路径,也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破题:重构长寿时代的养老认知
“养老当真是老年人才要考虑的问题吗?”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抛出的疑问,直指当代人对养老规划的核心误区。在多数人眼中,养老是遥远的“退休后事务”,却忽略了“人生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的本质——这正是该书“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理念的起点。作者以鲜活的案例与数据,打破了人们对“老龄化”与“长寿”的消极想象,构建起积极的长寿时代认知框架。
一则“好消息”重塑人们对长寿的期待:《柳叶刀》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免疫疗法即将进入临床,药监局批准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新药,脑机接口技术让仿生手不仅能写毛笔字、弹钢琴,还将在未来一两年实现完整触觉感知,仿生腿已能支撑攀岩、冲浪。更具冲击力的是“买三送一”的长寿逻辑——个人努力多活三年,医疗科技进步可再添一年寿命,这让“平均活到100岁”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为可期待的现实。作者引用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珍 古道尔的案例:90岁高龄的她一年300多天奔波于全球环保事业,甚至站在椅子上演讲一小时,思维依旧敏捷。这背后不仅是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更离不开英国成熟养老保障制度的支撑——既呼应了养老金融的重要性,也诠释了老舍先生“要么有趣,要么老去”的升级版本:当代人完全可以“有趣地老去”。
这种认知重构并非空泛的理念宣讲,而是基于对“长寿质量”的深度思考。书中明确提出“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强调早期生活方式干预的价值——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减少熬夜不仅能延长寿命,更能提升老年阶段的生存质量,避免“长寿却失能”的困境。全球长寿区域的“自然处方”(如合理的膳食结构、宜居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医疗科技的结合,让“百岁人生”不再是单纯的时间延长,而是“生命长度与宽度的双重拓展”。
养老金融三大支柱的体系化解读
作为一部专业的养老金融工具书,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清晰、完整的养老金融体系框架——以“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为三大支柱,既剖析底层逻辑,又提供实操方案,形成“理论-实践-工具”的闭环。
养老金是养老金融的“压舱石”,该书用大量篇幅梳理了全球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百年发展历程,并聚焦中国实践的进展与挑战。书中数据极具说服力: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10亿人,是民生保障的基础。《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显示其替代率约47%,低于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所需的70%,凸显了补充养老金的重要性;第二支柱(企业和职业年金)覆盖近亿人,主要服务于企业职工与公职人员,是对第一支柱的有效补充,但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仍有待提升;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超6000万人,作为“个人自主规划”的核心载体,其灵活性与个性化优势逐渐显现,但仍面临公众认知度不足、参与意愿待激发的问题。
养老金体系的现实问题无法回避,可通过“国际镜鉴”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借鉴英国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双向赋能经验,推动养老金入市实现长期增值;参考美国个人退休账户(IRA)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个人参与第三支柱的积极性。这种“问题-经验-建议”的论述方式,让读者既能理解现状,也能看到未来优化的方向。
如果说养老金金融是“基础保障”,那么养老服务金融则是“个性化提升”——最具实操性的部分,便是针对不同人生阶段设计的资产配置方案,真正践行“全生命周期”理念。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与策略清晰明确:
25-35岁“播种期”:核心是“低成本启动养老引擎”。此时收入较低但时间优势显著,作者建议从“养成攒钱习惯”入手,通过基金定投等低门槛方式积累“第一桶金”,同时配置短期医疗险应对突发风险,重点在于“培养养老规划意识”,而非追求高收益。
35-60岁“加速期”:作为家庭顶梁柱与事业中坚,此时的策略是“攻守兼备”。作者建议在保留一定稳健资产(如国债、年金险)的基础上,适度配置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提升资产增值速度;同时需关注“以房养老”“商业养老保险”等工具,为退休后的现金流做准备,平衡风险与收益。
60岁以上“收获期”:核心目标从“积累”转向“兑现”,需做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平衡。作者建议降低权益类资产比例,增加定期存款、养老理财等稳健产品,同时通过年金险、终身寿险等工具实现“终身现金流”,确保退休生活质量不下降。
书中还特别强调“养老金替代率”这一关键指标,通过测算案例让读者清晰认知:仅靠第一支柱无法满足所有养老需求,必须通过第二、三支柱与个人资产配置的结合,才能实现70%的替代率目标。此外,线上养老金测算工具、资产配置模型等实操工具的介绍,让抽象的“资产配置”变得可落地、可操作。
随着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成为万亿级市场,但养老产业的“投入大、周期长、盈利难”也制约着其发展——这正是养老产业金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该书从“模式-机遇-挑战-金融角色”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模式层面,作者梳理了养老产业的“四大差异化模式”:居家养老(以上海社区“养老不离家”为例,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社区养老(依托社区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机构养老(专业养老院的标准化服务)、旅居养老(结合旅游与养老的新型模式)。每种模式对应的金融需求不同,如居家养老需要智能设备融资支持,机构养老需要长期建设资金,旅居养老需要消费金融产品配套。
在机遇与挑战层面,作者既肯定了银发经济的广阔前景(如智能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不回避现实困境:轻资产养老服务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盈利模式不清晰、行业标准待完善。对此,书中提出“金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思路——通过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养老机构资产、开发养老产业专项债券、设立养老产业基金等方式,为养老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如养老产业十二大类分类),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顾虑。
专业性与温度感的平衡
《你好,未来的我》将专业知识融入有温度的叙事,让“养老金融”从冰冷的概念变为可感知的“人生规划”。
这种温度感首先源于“场景化叙事”。作者并非单纯讲解理论,而是通过珍 古道尔的长寿故事、老年大学“赛事逻辑”的创新实践(组织演出、比赛,让老年人“被看见”)、宠物行业为老年人培育“短腿、掉毛少”宠物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养老金融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老舍“要么有趣,要么老去”的引用、赫尔曼 梅尔维尔“大白鲸”的比喻(“只有大鲸鱼才能下沉到深海,找到更多好消息”),则为书籍增添了人文气息,让“养老规划”超越财富层面,成为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书的“前瞻性”值得关注。作者敏锐捕捉到AI对养老的变革作用,详细阐述了AI在养老服务中的六大场景: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人形机器人提供居家照料、AI辅助新药研发提升医疗水平、智能投顾优化养老资产配置等。同时,作者也理性指出AI赋能养老的痛点——技术落地成本高、伦理风险待规避、老年人数字鸿沟等。
养老金融规划的现实思考
作为一部面向现实的著作,该书也引发了读者对养老金融规划的进一步思考。例如,如何提升年轻人对第三支柱的参与意愿?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超6000万人,但相较于中国庞大的劳动人口,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或许可以通过简化开户流程、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如与养老目标基金结合),让年轻人意识到“早规划早受益”。
又如,养老产业的“城乡差异”如何破解?以上海社区养老为例,更多聚焦城市养老模式,而农村养老面临的“资金不足、服务短缺”问题更为突出。未来是否可探索“县域养老产业基金”“农村互助养老金融产品”等,让养老金融惠及更多群体?
以金融之力,筑百岁人生之基
《你好,未来的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是一部关于“如何有尊严、有质量地度过百岁人生”的生存手册。它告诉我们,老龄化不是“危机”,而是“机遇”——对个人而言,通过科学的养老金融规划,可实现“有趣地老去”;对行业而言,养老金融的创新能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对社会而言,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
书中引用珍 古道尔的话:“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贡献一己之力”正规配资公司排名,而放在养老金融领域,这句话可改写为“每个人都能通过规划,为自己的未来贡献力量”。当我们不再将养老视为“遥远的负担”,而是将其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部分”,当金融工具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温暖的生命保障”,百岁人生便不再是恐惧,而是充满期待的旅程。
东方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